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国家政策

为什么“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做研学旅行你得知道

2018-06-15

■ 教育是变化的,用禁锢的思想去应对变化的教育,显然做不好工作,自然成就不了自己

■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够应用知识去探求未知的人,是能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和有所创造的人

■ 教育管理者,应当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选择和实施“适合的管理行为与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于我们研究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而言,无疑指明了方向。教育的主要矛盾,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所在。

近日,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的文章,认为“适合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教育,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平衡充分发展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只有“适合的教育”,才能激发出每一个独特个体内心的智能,包括兴趣、热情,包括信念和坚守,包括善良、责任,包括上进心、平常心、羞耻心,然后加以养成和锤炼,继而开花结果、成长成才。

怎么去创造“适合的教育”?它需要“适合的管理”。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当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选择和实施“适合的管理行为与方式”。


做适合的管理,教育管理者需要追问这样一些问题——

教育理念是否及时更新?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葛厅长提出了这样一些教育认识:“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思想需要流动,那么思想怎么流动?需要理念去冲击。


长期以来,一些教育管理者把自己的思想禁锢在了抓机械重复的“教学五认真”上,即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与辅导、考试评价,在这当中,又对考试评价情有独钟。因为这可以当作管理教师的“撒手锏”。他们不主动迎接新的教育理念,当然难以让思想流动。即使冒出一点“新”字,也多半是从专家报告或领导的讲话中偶然得到的。

教育是变化的,用禁锢的思想去应对变化的教育,显然做不好工作,自然成就不了自己。教师得不到成就,学校便不得成就,我们的学生也就难以成就,这是不敢想象的恶性循环!


要创造“适合的教育”,现实中,我们还是要打开思想的闸门,流进教育新理念的源头活水,来导引我们的教育管理行为以及精神追求。

教学评价是否科学合理?

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成果。知识意味着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学习过程比得到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


但是,在实际教学和教育评价当中,很多时候,我们的观念和行为恰恰与之相反,即认为教学的结果比教学的过程重要。我们常说:“不管你怎样教,结果往往最能说明一切。”但是,这种结果往往是数据化了的,即以学生学科考试得出的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等为标准,很清晰地区分出三六九等。于是乎,老师课堂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该记的记住了没有?”“该默写的记牢了没有?”“该算的算对了没有?”满堂灌也好,机械练也罢,最终只要考出满意的分数就行。

  但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不是拥有知识但什么也做不了的人,而是能够应用知识去探求未知的人,是能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和有所创造的人。有校长可能会说,自己只是上级制定的教育评价和考核制度的执行者,大家都在这样干,你不得不去做,既然不能改变环境,只得适应环境,因而不得不舍弃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样讲,看似找到了好借口,但正说明你不是一个好校长。“随大流”“人云亦云”能成为好校长吗?能创造“适合的教育”吗?

是否具有教育家的办学情怀?

文章说:“教育事业本来就是一项具有理想性的事业,没有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从孔夫子到陶行知,作为我国教育家的杰出代表,无不充溢着教育的理想情怀。”“没有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不富于教育的理想,没有一种有影响的教育理论不是一种富有理想的教育主张。教育理想是教育活动的指南,是教育行为的向导,也是动员人们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

素质教育是反映这种理想追求的最好表达,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缺少了教育先贤们的奋斗不息和执着精神,因而素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现背离了其初衷的现象。譬如,“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而在实践层面上,智育占据的时空远远大于其他。就说德育吧,依然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不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是机械作秀,有意制造德育工作一片繁荣的人为景观,让社会和家长知道“我们在搞德育”。看看德育效果,与德育景观形成强烈的反差!


教育当中不科学 、不人文的竞争,会让孩子受到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教育。农民有句大白话:误了庄稼是一茬,误了孩子是一世!

  是否奏响和谐发展的主旋律?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身体和灵魂,如同物质和形式一样,不可分离地存在着。灵魂有三种,而要使这三种灵魂得到发展,就需要相应的教育,分别为体育、德育和智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这三个方面,使之达到最高的程度,使体、德、智得到和谐的发展。

教育奏响和谐发展的主旋律,办学目标才能水到渠成。校园的和谐,依我陋见,应当包括物质文化的和谐,包括教学楼、教学设施、校园景点都要体现和谐之美;制度文化的和谐,真正体现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的现代管理理念;精神文化的和谐,师生员工共同为实现办学目标发挥才智;行为文化的和谐,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体现本校人文风范和价值追求。

教育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构建和谐课堂,对于学生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构建和谐课堂需要点击一个关键词,即尊重。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底线,只有尊重学生,才可能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和谐互动。从这个层面说,校长必先尊重教师,真正把教师当作学校发展的主人。


“适合的教育”需要“适合的管理”,“适合的管理”催生“适合的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论是发展中学校,还是先进学校,都有必要在“适合的教育”理念下,实践,反思,再实践,谋求学校、教师、学生的平衡与充分发展,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的教育的期待。


文章来源丨教育时报

统筹丨郭新彦

转载原创  研学君丨18539272708

资源整合  郭新彦丨18638799215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