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专家观点

张传万:争做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

2022-05-02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也是劳动者的主体力量。青年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青年学生在新时代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际遇,应自觉主动接受劳动教育,努力做到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在劳动中坚定理想信念、深植家国情怀、追求向上向善、彰显人生价值,在劳动中成长为综合素质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无愧于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图片


情感上要热爱劳动

  首先,青年学生要做到热爱劳动。热爱劳动是青年学生塑造良好劳动精神面貌的感情基础。一是要热爱劳动本身。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和社会。劳动是感性的,是实实在在的,因而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小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大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劳动都起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历史的辉煌,今天的成就,未来的光明都离不开劳动创造。热爱劳动就是热爱人、热爱美好生活。二是要热爱劳动者。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千千万万奋斗在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光荣和幸福属于每一位劳动者。无论是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小哥,还是人民教师、医务人员、科技工作者,他们都值得尊重。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青年学生要以劳模为榜样,向劳模学习、向劳模致敬。三是要热爱劳动成果。当前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不热爱劳动。劳动是一个过程,具有连续性,劳动成果是劳动过程的结点。劳动成果凝聚着人的力量和智慧,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结晶,是劳动价值的体现。青年学生要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精神品质,崇尚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做到不好逸恶劳、不铺张浪费、不贪图享乐。

行动上要善于劳动

其次,青年学生要做到善于劳动。善于劳动是青年学生提升劳动技能水平的必需之举。一是要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青年学生是高素质劳动大军最主要的后备力量,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身份,勤于学习、善于实践,走出课堂、超越课本,在三百六十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一行,在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掌握“一技之长”,避免“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况。二是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是生活的本质所在,也是生活的乐趣所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有益于当下生活,而且会让人终身受益。劳动习惯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有情怀地多参加劳动,让劳动如一日三餐一样,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三是要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青年学生要积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习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将来在走向社会后,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图片


理论上要学懂劳动

  再次,青年学生要做到学懂劳动。学懂劳动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一是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青年学生要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并注重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联系,完整、准确、全面、系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关于劳动的本质、特征、形式、价值等方面的理性认识。二是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劳动、劳动者、劳动模范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行了继承和发展。青年学生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带着问题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要深刻把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鲜明特征、时代价值、实践要求,将学习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要广泛涉猎劳动领域科学知识。劳动本身虽然不是一门学科,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劳动这一核心概念为基础的学科群、学科圈,例如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安全、劳动与未来等学科。青年学生要广泛涉猎劳动领域科学知识,多学习、多了解,从多个学科、不同侧面加深对劳动的理解与认识。
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新的征程上,青年学生要始终奋力走在时代前列,争做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张传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协会会长)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