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初中课程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五个重点问题

2021-10-22

引言

本文从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目标、理念、结构、组织形式、一体化格局等方面的实践和探索进行论述,以厘清劳动教育内容的核心和重点,促进以劳育人、立德树人总任务的落实。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课程内容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些中小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认识上还存在偏颇,表现在:


第一,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限定于劳动技能的习得,于是,劳动教育课程成了劳动技术课程,单纯强调动手操作,只要一到劳动教育课,学生就去实践基地、农场干活;


第二,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混同于劳动目标,以看得见的物化成果来衡量劳动教育课程的效果,于是想方设法开辟基地,开展种植、养殖活动,看谁的产出多。劳动教育课程有别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首先,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其次,劳动教育课程也不同于劳动。教育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本质属性,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首先是育人,而劳动的目标是要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看最后的产出。很明显,劳动教育课程追求的是教育性,劳动追求的是产出,二者不是一个概念。


实际上,强调教育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不仅仅具有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作用,还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简而言之,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一定要落在立德树人上。


1.jpg


2

注重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理念



一些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中,设置一些劳动任务,分工明确,由学生“单打独斗”完成,并根据学生表现,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


学校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便于学生管理与课程实施。不过,劳动教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劳动教育是落实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是集体主义关系的重要来源。因为学生劳动最有利于促进协作精神的发展,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劳动教育是最佳的集体主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班集体生活中的许多事实是学生长期共同劳动的直接结果……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重要任务的集体中,学生之间形成了崭新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任何其他情况下是无法形成的。”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征,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关爱集体、善于合作的品质。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劳动教育课程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独特优势,少让学生“单打独斗”,多些集体协作劳动;在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的同时,不要忽略对集体的评价。这样,通过集体劳动就能将学生凝聚在一起,发挥劳动教育培育集体主义精神的作用。


2.jpg


3

完善纵横有序的课程内容结构



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性,具体表现为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脱节。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安排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可是现在一些学校各年段劳动教育内容简单重复,没有遵从螺旋式上升的逻辑,没有做到层层深入、有机衔接,导致劳动教育实效不高。劳动教育与各学科内容没有有机整合,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等问题。


分析原因可知,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结构缺乏一体化思考。


从横向来看

劳动教育课程要与其他“四育”(德、智、体、美)横向融合,并充分挖掘其课程教学中隐性的劳动教育功能,同时借助其他学科(如中小学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载体实施劳动教育,从而形成五育并举、贯通融合的育人价值体系和落实机制。


从纵向来看

各学段劳动教育要纵向进阶,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推动劳动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


小学低年级

要注重健康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校内日常生活中能够基本做到生活自理,初步感知劳动带来的快乐,树立劳动意识。

小学中高年级

要通过“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参加公益劳动”等多种适切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课程内容形式,在劳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同时让每位学生体会到劳动光荣。

初中阶段

要注重围绕劳动职业观培养,通过提升劳动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涯教育相关联的职业体验劳动,让学生自觉承担家务劳动,参与社区服务,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培养职业兴趣,进一步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观。

高中阶段

要注重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让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劳动实践,强化学生的职业体验,深刻感悟劳动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劳动自立能力和主动服务意识。

3.jpg
图片


4

强化综合式课程组织形式



当前有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单一,仅仅把劳动教育课程局限在专门设立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上,存在着诸如没有安排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不注重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融合等现象;缺乏创新,固本守旧,设置课程内容知行脱节,忽视劳动价值观培养需通过开展大量劳动实践活动才能得以落实的重要性,造成了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形式的窄化。


要改变目前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单一的现状,真正落实以劳育人,就必须突破单一的专门劳动教育课程形式,构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学科专业内容,体现劳动实践综合性特点,如通过深度挖掘中小学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同时,除了以劳动教育必修课作为主渠道,劳动教育课程还要拓宽多种劳动实践途径,结合实验实习、职业体验、公益服务等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构建校内劳动与校外劳动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式劳动教育实践新路径。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形式从单一性走向综合性,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要求,是培育劳动价值观和落实学生知行合一的主要途径。


4.jpg


5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

一体化课程实施新格局



目前,在劳动教育认知上还存在着诸如“劳动教育是学校事情、家庭中劳动教育被弱化”等问题。


具体表现在学校经常开展校园卫生保洁、环境绿化美化、教室宿舍清洁、图书整理、垃圾分类等劳动教育内容,而家庭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严重缺位,导致孩子生活自理意识和能力、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和参与家庭事务管理能力缺乏。


在以劳育人目标指引下,要重新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工作格局,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区,如果单单侧重某一方面来实施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都存在着局限性,须实行学校、家庭、社区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应尽快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三位一体”劳动教育工作新格局,切实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育人功能,为课程全面实施提供保障。


除了以上所述,还应明确,课程内容只是承载劳动教育的载体和核心部分,劳动教育也离不开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组建,任务清单式效果评估和目标达成式效果评估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配置与合理运用等。唯有如此,劳动教育才得以有效开展,展现立德树人的实效。


来源丨《中国德育》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