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研学资讯

劳动教育必修课,深圳这区开出了“大湾区风味”!

2022-07-21




如何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育人体系的大背景下,南山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紧密结合本区师生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求,以整体推进、共建共享的思路,通过统筹规划、系统构建“区域垂直共建-学校水平共享”的整体推进模式,让劳动教育由单一走向整合,由形式走向实质,劳动课由简单的经验操作走向系统的课程学习,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区域推进提供了典型经验。






机制先行,构建区域整体推进的共建共享模式



深圳市南山区从顶层设计出发,系统性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形成了具有粤港澳大湾区区位特点的劳动教育新范式


1. 建立“区域引领-学校落实”的制度体系

南山区以教育局为行政主导,以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为教研指导,建立了“区域引领-学校落实”的劳动教育推进制度体系。南山区研制出台了《关于加强南山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从区域层面统一部署,明确了开发地方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协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设校内外劳动实践场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任务要求。

在此框架下——
一方面,南山区组建了五大片区教科研共同体,成立南山劳动教育联盟,通过强化多主体协同,形成家庭、社区、社会企业、科研机构的教育合力;
另一方面,各学校在区域统一指导下,制定校本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形成“1+N”推进机制。



2. 完善劳动教育资源多主体协同开发机制

劳动教育的开展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又受内部机制的制约。南山区通过构建区域劳动教育资源协同开发机制,引导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地方中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协同参与,实现资源开发前共商方案、资源使用中协同育人、资源使用后评价反馈的工作机制。具体内容包括制定劳动教育目标、评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实际使用课程资源以及效果评价等。不同主体组成区域劳动教育共同体,在劳动教育各要素之间发挥协调作用,营造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服务流转的协同发展新局面。

3. 构建“垂直共建-水平共享”推进模式

南山区基于“增智树德,强体育美”的劳动教育理念,系统构建了“区域-学校间垂直共建,学校-学校间水平共享”的整体推进模式。区域层面,南山区从统筹资源、制定政策、技术支持等方面架构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形成南山区劳动教育资源网站和课程,以解决缺乏区域统筹的问题。学校层面,各学校组织教学骨干和劳动教育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发、积累与整合教学资源,输送到区域资源平台,实现共建共享。通过区域整体推进,目前南山区已在100多所中小学共计15万名学生中全面普及劳动教育。




立足需求,构建立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深圳市南山区深入研究区域教育资源和学生成长需求,整体构建了“区域基础劳动教育课程+区域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学校个性化劳动教育课程”的立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 指向学生发展,研发区域基础劳动教育课程

南山区教科院通过对各学校优秀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兼收并蓄和提炼优化,开发出《南山区中小学生劳动指导手册》,围绕“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和“考察探究”四个方面,形成区域基础劳动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低年级以日常劳动为主、服务性劳动为辅,高年级适当加入生产劳动;初高中阶段以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为主,做到日常劳动常规化,通过职业体验和岗位实习,拓宽学生的劳动视野,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南山区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当前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一方面精心选择衣食住行用等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能力的内容;另一方面则从深圳的创新科技产业特色出发,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内容,充分体现未来、科技、创新等新时代劳动要素。例如:引入融合新形态、新技术、新工艺的劳动内容,在种植实践中加入智慧农业、农业航空等内容;引入现代社会公益性服务业的劳动内容,如设置南山志愿者、义工等主题。此外,南山区还注重引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手工劳动内容,如邀请剪纸非遗传人进校园给学生上课等。



2. 立足区位优势,设计区域拓展劳动教育课程

区域拓展劳动教育课程是建立在基础课程之上的进一步丰富、延伸和拓展的课程。日常生活劳动方面,南山区教科院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学习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自主开发地方劳动教育系列课程。每年级一个主题,由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提升,让日常劳动教育课程成为学校必修课。服务性劳动方面,突出与社区的紧密合作,通过劳动清单和寒暑假“劳动教育进社区”活动具体落实。其中,劳动清单包括“学校开清单,家庭完成”“社区开清单,学校完成”“学校开清单,社区配合”三种形式。生产劳动方面,我们借助区位科技资源优势,以职业体验、科学探究和技术实践等形式,开展特色生产劳动课程。

比如:科学探究劳动课程利用人工智能、时空大数据和空间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剖析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成因、机制或演变趋势,旨在启蒙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再如:技术实践劳动课程以科普新兴科技应用为核心,强调学生具备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创造性劳动技能。学生们以工程师职业体验的形式,学习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物联网等新一代智能感知技术的理论及应用场景,为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结合办学特色,打造学校个性化劳动教育课程

南山区鼓励区域内的中小学校立足本土,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开设个性化劳动教育课程。一是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课程统整挖掘跨学科的劳动教育元素。例如:南山区香山里小学探索将劳动教育与数学、科学等学科学习相融合,数学课上讲“测量”,让学生实地测量种植园、开展耕地承包活动;科学课上讲“养蚕”,让学生在校园里开展种桑、养蚕、结茧、抽丝、织布活动。二是将劳动教育与学校特色活动相结合,利用学校节日主题活动和嘉年华活动等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例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中学在每年的“学府嘉年华”中开展学生劳动厨艺大比拼活动。三是将劳动教育与学校特色社团活动相结合,借助社团力量优化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例如:赤湾学校开设的陶泥课,大新小学开设的木工课,育才一小开设的茶树种植课,文理实验教育集团开设的钟表维修课,南山第二实验学校开设的无人机制作课等。经过五年的发展,如今南山区所有学校均已开设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形成“一校一特色”或“一校多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格局。





以“补”赋能,提供劳动教育实施的强力保障



面对师资不足、场地缺乏、有教无评等现实问题,南山区从教师队伍培养、实践场地建设、多元评价探索三个方面着力,以“补”赋能,使劳动教育脱虚就实,真正落地。



1. 补“师”:形成“课题+课程”劳动教育教师培养模式


南山区汇集区域、学校、社会三方力量,分层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一方面,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教研员,指导和推动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吸纳社会专业人士,补充成为校外劳动实践和学生研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南山区以“课题+课程”为抓手,强化劳动教育教师的专职专向培养。


其一,依托“3+2”课题研究,实现科研引领。“3+2”即三层级两主体课题研究模式。“三层级”指“省-市-区”三级推进研究课题,包括区域层面立项广东省专项课题、广东省教研院重点专项课题,学校层面申报市、区级课题;“两主体”指“区域大课题引领-学校小课题落实”和“学校大课题引领-科组小课题落实”。区域引领的大课题分解到学校具体实施,而学校立项的大课题又分解成若干子课题落实到科组。区域“大”课题、学校“中”课题、教师“小”课题,以科研引领掀起上下联动的区域劳动教育研究热潮。


其二,借助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促进专业发展。我们组织近百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在此过程中,课程组、教研组、备课组既是研究者也是研究对象。通过“学习理论-开发课程-撰写教材-再学习-再修改-再开发-实践-反馈”的循环式定制培养,这些骨干教师成长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中坚力量。此外,南山区坚持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定期组织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和教学竞赛,不断壮大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2. 补“场”:打造“校内+校外”多元劳动教育实践场域


其一,整体推进校内特色劳动技能室建设。南山区教育局采取统筹资源、拨付经费、项目申报、分批次建设等策略,为全区60多所中小学建设了校内劳动技能室。校内劳技室既为学生提供了校内劳动实践场域,也为学校设计特色劳动教育课程提供了支撑。例如: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因此在小学设计建设了烹饪室、手工室、木工室、陶泥室、校园农田等,有的学校甚至整合设计生物园与地理园作为土培水培园地。初高中学段的劳动教育着重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因此学校设计建设了各类职业体验环境,如车间、维修间等。南山区目前已经实现了校校都有劳技室。


其二,统筹打造校外劳动周实践基地。2017年以来,南山区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推动校企资源统整,先后成立两批“南山区中小学生实践基地”资源库,为学校集体开展劳动周提供校外平台。同时,南山区制定了示范劳动实践基地征选标准,定期对基地进行考核评级,进一步提高实践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通过采取“标准制定-自主申报-实地考察”的方式,校外劳动周实践基地整合区域内各行业现有的、适合中小学生前往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优秀资源单位和设备齐全的场地,设置家政技能培训、传统工艺制作、农业种植、工业制造、新技术应用与体验、服务业、创新实践、博物馆研学、职业体验等多元板块,实现了“社会-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


3. 补“评”:探索“指标+技术”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其一,研制中小学生劳动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经过多年探索,南山区在对劳动核心素养四大要素进行分解的基础上,研制形成了由四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和系列具体细化的评价要点构成的中小学生劳动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劳动观念指标包含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能力指标包含劳动技能、劳动知识;劳动精神指标包含劳动信仰、人格特质;劳动习惯和品质指标包含行为倾向、劳动品格、劳动动机。劳动核心素养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毕业、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内容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其二,构建三级多元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在劳动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南山区指导各学校构建了“三级多元”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三级”即基础目标、成长目标和发展目标共三个评价等级。“多元”即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多元,如评价主体包括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社会评;评价内容针对日常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劳动周等分别设计评价量规,做到每个项目及时评价、每个单元阶段评价、每个学期综合评价,实现过程性记录与结果性展示相结合。


其三,形成中小学生劳动课程评价体系。南山区研制了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指标,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督导内容。我们从学生劳动素养、课程建设情况和环境资源情况三个维度,将指标细化为可供学校操作的具体评价要点。其中学生劳动素养,是指学生在完成劳动教育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成就表现和素养提升,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课程建设情况,是指影响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课程建设因素,包括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课程管理制度等。环境资源情况,是指影响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的环境因素,包括劳动实践空间创设、社会资源建设等。学生劳动素养是评价体系的核心,课程建设情况是劳动课程保障的必要条件,环境资源情况是劳动课程开展的充分条件。

其四,探索劳动教育评价信息化实现方式。南山区系统开发覆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劳动教育小程序,实现了劳动教育课程的主题项目一一对应。学生通过小程序完成主题,展示劳动成果,实现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和劳动教育电子档案的双重功能。小程序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五方登录接口,从而保障多方合力落实劳动教育。


作者|张丽虹(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吕立杰(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来源:中小学管理、南山教育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