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研学资讯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原则、维度与策略

2022-09-02
图片
图片
作者信息

潘振东/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邵志豪/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正高级教师,教育学博士。

图片
本文摘要

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是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方向。从融合的关键环节出发,劳动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应该遵循内在关联、自然融入、体验有效三项基本要求。在三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从历史、生活、实践三个维度深入挖掘高中物理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通过强化融合意识、构建整体方案、优化技术细节三条实践策略,实现劳动教育有效融入高中物理教学。

图片

2020年《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劳动教育要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被视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之一。“普通高中要在挖掘学科教学本体价值的基础上,打破学科间的边界,实现教学内容在真实世界中的体验,探索高中‘整体育人’价值的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使劳动教育的课程形态由各自孤立走向动态联系、由形态单一走向形态多元、由生活匮乏走向回归生活。”因此,在明确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系统设计有效的融合方案,探索出劳动教育与某一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策略,对于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落实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实现五育并举,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学领域的三个核心问题。”这三个问题直接指向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评价。基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来思考劳动教育的融入也需要回答这三个问题。
(一)学科教学背景下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内在关联原则
“融合学科劳动教育课程是指利用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某种内在关联性,在学科教育实施过程中嵌入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以渗透和熏陶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这种内在关联性主要体现在目标一致和内容、方法相关两个方面。也就是说,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和内容、方法上的相关性是二者融合的基础。
高中物理教学的总体目标可以理解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备的劳动技能、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从高中物理教学对于劳动教育的意义上看,物理观念包括学科知识和学科认识,是解决劳动中实际问题的基础之一;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和劳动技能中的懂劳动、会劳动、能劳动,设计、操作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存在密切的关系;科学态度与责任同劳动习惯与品质中“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有很大的契合度。此外,高中物理学科中科学家的那些发现、探究和创造的学科文化则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积极的劳动精神。从劳动教育对于物理教学的意义讲,劳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有机渗透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学科理解深度,有利于增强学科教学的情境性、生动性和探究性,有利于学生在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中建立实质性的关联,有利于提升学生物理学习的热情、兴趣和自我效能。
(二)学科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应达到自然融入的标准
在物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要求以渗透和熏陶的形式在学科教学中嵌入劳动教育内容,进而实现扩大物理学科课程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双重目标。以这种形式进行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内容具备很好的契合度,达到自然融入的程度,并产生共生关系。如果说内在关联是一种融合的前提条件的话,那么,自然融入就是一种方法和要求。
实现自然融入的关键在于,在对高中物理的学科逻辑、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和精确把握的基础上,找准结合点,在不破坏课堂氛围和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在适当的时机将适当的劳动教育元素植入课堂教学当中。第一,要把握好主次关系。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显性的,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在物理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第二,要找准结合点。这种结合点,既可以是从物理中来,到劳动中去;也可以是从劳动中来,到物理中去。第三,要能够恰当地表达。恰当的表达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对每一次劳动教育元素融入的方式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做到既能够达到劳动教育的目标,又不会破坏课堂氛围和知识结构。
(三)学科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效果应使学生产生有效体验
有学者指出:“劳动教育评价的本体价值是指劳动教育评价在实现主体成为合乎德性的人的过程中,承载和反映出的最终服务功能和目的期待。”与学科教学不同,学科融入劳动教育具有高度的体验性,这种体验性导致了育人效果的隐蔽和滞后。因此,无法完全通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材处理、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师素养等具体指标来衡量。这就要求以学生体验有效的形式来评价高中物理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效果。
这种体验有效主要表现在课堂表现、学习迁移和情绪情感变化三个方面。在课堂表现方面,主要观察学生在接触相关劳动教育内容时是否专注、是否活跃。例如,学生是否产生了行动与意识高度统一、全神贯注、时间变快等沉浸体验。在学习迁移方面,主要观察学生在物理课堂上获得的劳动技能、解决生活问题的技能是否出现在其现实行为中。例如,在讲完“力的合成和分解”后,学生是否会利用绳子以较小的力将陷入沙坑中的车拉出来;在物理实验中形成的清洁整理技能、规范责任意识能否在家庭生活中体现等。在情绪情感变化方面,主要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与物理学科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产生共振。例如,在听到“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吴大猷、王淦昌、周光召、严济慈”等中国物理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后,是否会产生相应的“我亦要如此”的情绪变化或相应的民族自豪感等。因此,在劳动教育融入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体验有效是评价融入效果的基本原则。学生在学科教学的这个环节投入积极并且产生了相应的行为迁移、情绪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共振,就可以认定在这个物理课堂教学环节中以此种方法融入劳动教育是合理的。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维度
系统化地落实需要考虑高中物理教学中劳动教育资源的分类问题。这就需要在对高中物理学科中劳动教育资源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归纳出劳动教育融入物理学科教学的基本维度,以提高二者融合的系统性和实效性。“高中学科教学中存在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生活实践劳动和学科理论劳动内容三个基本逻辑向度。”
(一)历史维度:物理学科史中的劳动文化
马克思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对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劳动和人与人的交往活动构成完整的人类实践活动,历史由二者相互交织而生成。”在教学中“可以将‘劳动认知’置于劳动与历史、劳动与当下和劳动与未来生活中,实现劳动认知和劳动素养的相遇”。
物理学科史作为人类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必然是人的劳动成果。其独特之处在于创造物理学科史的人是科学家,并且他们可能要比简单的生产劳动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物理的学科发展史中,那些重要的物理学概念、定理、定律,要么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归纳出来的,要么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冥思苦想演绎出来的,如电磁场概念、动能定理、库仑定律的提出。因此,以这些科学家辛勤劳动的事迹作为背景来讲解相关的知识点或命制相关试题,不但可以增进学生的学科理解和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劳动推动人类和社会进步、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涵养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劳动精神。高中物理学科中此类劳动教育资源十分丰富,需要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挖掘,不断精炼,并在知识点、契合点、劳动教育资源、劳动教育元素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见表1)。
表1物理学科史中劳动文化融入的教学案例

图片

(二)生活维度:物理知识与生活双向互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一方面,提升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又是一种生活化的教育。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将教学与生活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就成为劳动教育融入物理教学的重要维度之一。在生活维度上,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是双向的,既可以从物理走向生活,又可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要求将物理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劳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推进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理解和认知,进而提升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劳动的效度;从生活走向物理,包括生活劳动中问题的物理学解释、生活劳动情境在物理知识学习和试题命制中的应用等,用于提升学生物理的学科理解和劳动教育的广度。由此,真正实现学科教学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劳动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见表2)。
表2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互动案例
图片
(三)实践维度:物理实验中训练劳动技能
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客观物质活动。劳动是实践概念的具体化,比实践具有更强的目的指向性。实验则是人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活动。从实践的维度讲,劳动是一种实践,实验又是劳动的一种。由于实验与劳动的这种天然的内在关联性,高中物理学科中的实验教学必然成为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按照高中物理实验的不同类型,着重培养学生不同的劳动素养;另一种是在高中物理实验不同环节中培养学生不同的劳动素养。具体地说,从不同实验类型出发,高中物理实验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后实验。在演示实验中重点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认真、安全、规范操作,保证实验顺利地进行的能力,并可以适当渗透科学家在实验积累过程中的劳动品质和精神。在分组实验中,重点培养学生在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时需要的互帮互助、有效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在课后实验中,着重培养学生完成劳动任务时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科学探究的精神。从实验过程的不同环节出发,高中物理实验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分析实验现象等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高中物理实验的搜集与问题相关信息、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室环境维护等环节则需要重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安全规范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实施实验的环节则重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劳动品质和团队合作的劳动能力。
三、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对策
在明确融合的基本要求、获得相关劳动教育资源后,劳动教育有效融入高中物理教学,还需要突破融入意识、实施方案和可持续发展等关键性难点。
(一)倡导外烁与内化并行,提升教师的融入意识
2022年4月8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相应制定教学改革措施,来推动该指导思想的落地。内化即教师通过自身的学习,主动理解融合对于教育发展、学科教学发展、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的重大意义,形成推动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自觉和动力。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融合于教育发展的意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教育的功利化追求和应试导向,学科教学模式往往会呈现单一化倾向。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又会造成学科事实和主观情感的拆分。“整体育人”教育理念下的复合式教学模式将会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将会是一种复合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并触发德智体美融入学科教学更多探索,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其次,教师应该明确融合于学科教学发展的意义。劳动教育的融入与学科知识的掌握不但不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相互促进。一方面,劳动教育的融入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科理解和知识理解。另一方面课程育人功能的扩大将不可避免地倒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提质增效。再次,教师应该明确融合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未来的学生培养,必将由知识学习走向综合能力、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的整体培养。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入,乃至“五育”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是每一个教育者必须要探索的路。最后,教师应该明确融合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的教育视野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和知识教学,而是扩大到跨学科和教书育人相结合,必然会带动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教育理解的大幅度提升。此外,高中物理教师在推动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具有积极地融入意识,还应该具有明确的边界意识,即引入的劳动教育内容不能破坏学科逻辑、课堂氛围和知识结构。
(二)抓住资源、设计与评价三个环节,系统设计实施方案

要实现高中物理学科教学的劳动教育功能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制订系统的整体应用方案来实现这一目标。完成这一任务至少应包括三个关键环节。第一,高中物理学科中劳动教育资源开发。这一环节要求按照内在关联原则,尽可能多地在“历史、生活、实践”三个维度上,挖掘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并按照相关度、难易度进行整理分类。第二,劳动教育资源融入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这一环节需要进行两次备课,第一次备课完成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准备,内容形式与常规的备课并无差异,不同的是需要教师尽可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为劳动教育的融入预留时间和空间;第二次备课则需要在第一次备课基础上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寻找劳动教育融入的契合点,并通过精心的设计,以最简洁的方式使劳动教育元素在原有教学内容中自然生长出来。第三,融入效果的评价。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按照“体验有效”原则对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效果进行检验、评价和督导,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反思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为未来的改进奠定基础。

(三)在深度、广度、精度和时效性上下功夫,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在整体应用方案这一大的架构下不断积累优秀教学案例。优秀的劳动教育融入物理教学案例需要不断地提升融入的深度、广度、精度和时效性。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在深度上有两个主要改进方向: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劳动教育内容的深度、学生体验的深度和教师理解的深度;另一方面,要推动学科教学从劳动教育的融入走向“五育”的融入。在广度上,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在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经验和智慧,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其他学科融入劳动教育的经验和智慧,来弥补不足、取长补短。在精度方面,要求教师不断优化融入的表达方式,使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越来越简洁、越来越自然、越来越有效。在时效性方面,高中物理教师在推动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特征。物理学科知识和劳动教育内容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在学科方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程内容中增加“跨学科实践”内容,为学科劳动教育提供支点,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主动应对这种学科劳动教育要求。另一方面,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内容才会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并且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具有高科技背景的劳动教育元素,如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工程、空间站等。此外,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细节优化,还需要注意教师的群策群力和经验积累。因此,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学科劳动教育的经典课例积累、整理和辐射平台。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除。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