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研学资讯

谁说“无地可种”!劳动教育就只能发生在校园里吗?

2022-12-06

近些年来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学校重视“劳动教育”和“五育融合”,但中小学校推进劳动教育依然举步维艰。


“学校就这么大,哪里腾得出地方做田园和菜园?”


“学校没有专职的劳育教师,其他老师也不懂劳动,怎么教?”


“学生学业繁忙,老师教学任务重,哪有时间和精力分给劳动教育?”


“家长都盯着成绩呢,对学校的劳育工作根本不支持!”


纵观当前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现实状况,依然存在停留于“口号式劳育”的倾向,重宣传、轻落实,家校社分离或割裂仍旧是劳动教育实践运行的常态。


那么,围绕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机制应当如何建立和运作,才能落到实处,切实产生效用?


此前,国家文件已指出劳动教育实施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和社会为依托或支持的协同实施机制,并形成家校社共同孕育劳动教育的合力,这为当前劳动教育中家校社的关系提出了制度性的要求。


为何以学校为主导?


学校是一个兼具组织、系统和制度化的教育部门,相对于家长和社区工作者而言,教师是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教育者,其往往更能够精准地把握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孩子成长的全时空特征。


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发挥领头作用,协同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劳动教育的实施责任,具体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设计层面的引导:学校领导、教师等专业人员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具体包括学年计划、实施方案、教材编写、学科渗透、课程设计、考核评估等。


2、认知层面的引导:教师应考虑到部分家长的教育焦虑、升学压力等,有责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必要时指导家长教育孩子完成家庭劳动任务。


对于家长而言,应积极配合学校劳动教育的计划,并在言传身教中使孩子掌握必要的生活和家务技能,培养孩子自觉参与劳动的行为习惯。


3、资源层面的引导:为了丰富劳动教育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劳模和技能工作室,联合各类公益组织、社会福利机构、企事业等社会多方力量建立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孩子搭建诸如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支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参加不同类型的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从而吸引更多的家庭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


其中面向家长的认知层面的引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最困难的。


家长对于劳动教育持什么样的认知和态度?


家长理解和支持,就会成为劳育工作的动力;家长质疑和反对,就会成为劳育工作的阻力。


理论若不付诸实践,难免显得“单薄”,今天就和小研一起来看看在“劳育x家校社协同”方面有较丰富经验的学校是怎么耕耘这块“铁三角”的。



01

深圳麓城外国语小学


自2015年创校起,学校直指劳动教育协作不足、内容单一、方式传统等现实难题,先行先试地书写“总体设计、三方协同、有机衔接、共同评价”的劳动教育“奋进之笔”。

学校强化家校社协同,在课程开发、活动研发、师资建设、课堂教学、资源平台、基地建设、素养评价等方面奋力作为,探索“三位一体”创新型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新路径,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带动更多学校、区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了促进家校、社校、家社三路协同并进,更好地通过劳动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学校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室”,构建政府—企业—学校合作、校内外基地联动、信息化平台交互、家校社轮值等新机制,实施学生共育、课程共研、资源共用、素养共评新策略。

开“清渠”才能引“活水”,学校引入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徐福荫、吴鹏泽以及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赵建华等专家指导学校应用信息技术赋能创新型劳动教育,选聘校外导师进行技能培训政、企、学、研多维联动的研究团队日渐壮大。

学校挖掘校内、家长、社会等资源,力推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发建设,形成高质量、可持续的劳动教育生态圈。


02

上海市闵行区浦汇小学


1、架构家校社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保障链

学校组织家校社三位一体落实劳动清单,精心统筹形成劳动教育保障链,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融入到家校社三方面。

做到学校劳动规范化,通过集体劳动、小精灵快乐晨扫、午餐整理等培养劳动管理能力;

家庭劳动常态化,通过洗晒、烹饪、整理等家务劳动,小手牵大手,加强生活自理能力,树立崇尚勤劳、节俭的家风;

社区劳动多样化,以小精灵参观访问、实践活动等形式引领学生感受家乡风貌,了解社区,职业体验,提高劳动合作能力,培养公民意识。

2、孕育了劳动由技能内化为素养的机制

不断挖掘劳动具体技能与抽象素养之间的紧密联系,研究劳动素养养成内在机制,力图实现“劳动技能-身体机能-劳动素养”的转化。

如针对“使用常见工具”这一劳动素养目标设置“学习削水果”,学生学习使用削皮刀这一技能,并在反复强化中形成了使用削皮刀的惯用技巧和手稳特殊机能,这一机能帮助学生在削其他东西的时候也能自觉地正确安全地使用刀具,实现素养内化。

形成了“素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学习-熟练强化-机能形成-迁移运用—素养内化”培育流程,引导学生知情意结合从而内化素养,改变“有劳动无教育”的现状。

3、形成了校际合作的劳动教育协作机制

浦汇小学现任“双特”校长、副校长1998年从鲁汇学校开始劳动教育研究。

浦汇小学建校以来,两位负责人继续携手,围绕挖掘“劳动价值”和培育“劳动素养”展开实践。

在校长主持的市德育基地带领下形成了基地培训、清单互补、劳动竞赛、成果交换、教师流动、导师互助等校际携手的劳动教育协作机制。

各校在各自研究基础上优势互补,共享劳动教育模式、途径、评价系统等,扩大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和辐射影响力,有效促进劳动教育从简单技能习得走向劳动素养的全面培育。

学校明晰家校社三方优势和不足,积极创设学生进行劳动的契机。

家庭劳动教育有效补充了学校劳动教育时间有限、人员配置紧缺、场地资源不足的局限,配合落实劳动清单中“家务整理”“工具使用”“节气美食”等内容。

社会劳动教育则有效补充了家校专业性不够、器材配置不足、场地资源单一等问题,主要承担劳动清单中“农耕体验”“融入社会”板块。

目前学校在校外创设了3个劳动科创实验区、5个实践基地、9个社区、百个劳模实践基地。

家校社三方职责清晰,各有担当,协同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坚持不懈等劳动习惯,促进劳动素养“内化于心”。


03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

1. 融入课堂,确保劳动教育有序开展

除了对“劳动技术”课配备专职教师进行教学外,学校还将“劳动”校本课程排进课表,并不断增加“劳动”课的课时量。

目前“劳动”课已从每周五午会课的20分钟,调整为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时间。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班主任要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辅导。

▪校内劳动原则上在校内以班级为主体进行;

家务劳动由班主任进行引导,家长在家中指导孩子具体实践;

校外劳动也是由班主任事先在校内进行辅导,然后由班主任或者学校学生发展部相关人员或者家长与社区人员协调,带领学生以全班或以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形式进行社会劳动。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班主任在家校社三位一体联动的过程中,始终发挥主导与协调作用。

学生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实践体验。

此外,在探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学习和体验中,教师也会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2. 岗位实践,确保每个学生充分参与

学校每天定人(人人参与)、定岗(人人均有班级劳动岗位)、定时(上午7:40-8:10、中午12:00-12:15、下午3:30-4:00),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

在参与岗位实践活动时,学生可以自己确定劳动岗位,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三个岗位(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各一个劳动岗位),一学期或者一个月轮换一次。

学生的劳动实践有明确的指标要求,考核日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考核人员也是学生自己来聘。

通常校内劳动和社会劳动由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评价与监督,在统一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具体聘哪位同学可以小组内协商决定;

家务劳动也是在统一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由家长进行评价和监督,具体聘哪位家长可以由孩子自己决定。

来源:校长会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