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研学资讯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策略与方法

2023-02-15

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已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转化为素养教育,体现这一育人理念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化课程,是实现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必要载体。


早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从劳动教育的意义、价值到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与开展实践的方式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01

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目标


《意见》中对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做了说明,即“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这一总目标中包含了四个维度的要求,即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这也提示了新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具体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实施规划和评价标准研制时所应考量的几方面内容。


一是明确总目标中各个维度的具体目标。


劳动观念维度:能够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了解不同职业劳动者的辛苦;正确理解劳动对于家庭幸福、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意义;


认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


劳动精神维度:领会劳动奋斗的意义;


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感受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劳动能力维度:具备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


具备完成特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问题解决、探究意识、想象能力、合作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


能够理解劳动创造美,美也丰富了劳动的价值内涵的辩证关系。


劳动习惯维度: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形成积极劳动、安全劳动、规范劳动等习惯;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专心致志等品质;


在劳动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形成健康体格。


二是结合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及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来确定培养目标。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产生劳动兴趣、养成劳动习惯、具备基本的劳动技能、领悟劳动精神是比较恰当的。


具体而言,产生劳动兴趣即学生能够对劳动有好奇心,能够通过教师指导、同伴互助、家长引导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及社会服务性劳动;


养成劳动习惯即学生知道人人都要劳动,能够自觉自愿地实现生活自理,适度参加生产生活和服务性劳动;


具备劳动技能即能熟练使用特定劳动工具,完成简单劳动任务;


领悟劳动精神即懂得劳动最光荣,热爱劳动人民,崇尚勤奋、勤俭等劳动精神品质。


三是明确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


在丰富的劳动体验与劳动经历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劳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劳动提升锻炼学生身体素质;


在劳动中逐渐学会发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美的元素;


以此实现在劳动教育中整体育人的目的。




02

搭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应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同时“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规划是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劳动教育课程有效实施与推进的基础与前提。


在制定劳动内容过程中,应结合独特的在地劳动教育资源,科学有序安排适宜的课程内容。


其中因地制宜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


各地区和学校应该根据当地的课程资源,开展宜工宜农、工农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


同时进一步挖掘独特的校本特色课程资源,将其所具备的劳动教育价值转化为劳动教育资源。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科学安排适宜的劳动教育内容。


每一个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都应该夯实本学段的基本劳动能力,把握劳动教育重点内容并有序安排。


依据《意见》精神,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应统筹考虑家、校、社合作以及劳动三大领域


小学低段以日常生活劳动类任务群为主,小学中高段适当增加生产劳动基础类任务群和服务型劳动基础任务群,初中兼顾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基础、服务性劳动类任务群。



03

设计适当的劳动教育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是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实现课程价值的关键环节。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维度结合、多元化形态、多模态方式等实施策略。


多维度结合为课内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家庭与社会相结合;


多元化形态为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学科融合类劳动教育课程、阶段性系列化主题式劳动教育活动、PBL项目式学习类劳动教育活动;


多模态方式为劳动教育活动手册、劳动教育产品、劳动教育资料等。


在上述多种实施场域中,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


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切实承担着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


需要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并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


社会在劳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


在建构家校社一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过程中,应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


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开辟多种学工、学农、学科等劳动实践场所。


目前北京各区域学校结合各自优势开发建构了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以笔者团队项目实践校为例,学校以国家课程、学科融合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群将劳动教育分为三类课程,分别采取独立授课学科融合主题活动、项目学习的方式实施。


学校各阶段的劳动教育均围绕劳动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展开,且应随着学生劳动能力与劳动素养的逐步形成与提高,加深、拓宽、扩展相应劳动教育内容,提升课堂的针对性、探究性、创新性,使劳动教育课程呈现小步推进、进阶发展、贯通培养的实施模式。



04

制定基于目标的劳动教育评价方案


从《意见》的整体设计来看,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关注点已从技能学习转入全面的劳动素养教育。


建构劳动教育课程有助于丰富学校的总体课程内涵,改变过去劳动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的局面,有助于引导师生超越只关注劳动技能的单一性评价,实现育人导向的多元过程性、发展性、差异性劳动教育评价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评价领域正从侧重结果的测试文化向强调过程的评价文化的范式转型。


鉴于劳动教育参与性、实践性、体验性的特质,劳动教育评价应以表现性任务评价为主。


评价设计应依托劳动课程,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将劳动课程内容、劳动学科核心素养两个层面融会贯通。


从自主参与劳动、劳动参与态度、劳动作品完成质量、体现劳动创新、劳动技能提升、体现劳动观念与精神六个维度形成全方位评价。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不同类型的“劳动奖章”为载体,激励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进而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


毋庸讳言,劳动教育课程的体系化构建本身只解决了出发点的问题,更大的难点在于为相应的体系提供适当的时间、空间、资源和师资支持。


从学校劳动教育目前的情况来看,劳动教育内容更新、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建设、劳动教育师资培养等问题的解决都亟须配套政策及相应机制的支撑,在实践过程中也会提出越来越多的新议题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解决。


来源:教育家,作者:李群,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王荣珍,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