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研学资讯

想开展农耕文化的研学课程,需要先把握这3个基本策略!

2023-03-31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当下,各地积极开展农耕文化节、农耕文化展览等活动,掀起了一股农耕文化热。


在研学旅行课程中,农耕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如何进行农耕文化导向的研学课程建设,如何让学生通过农耕体验来学习了解到更多的农耕文化呢?




01

农耕文化概要


农耕文化也称为农耕文明,它是以农民、农村和农业作为实践主体,在一定的历史发展积淀下,融合了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及民族特点,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集合。


按照农耕文化的形式特点划分,它可以划分为民俗习惯类、民间艺术类等。


民俗习惯类就是农民生活、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习俗,涉及农民的衣、食、住、行。


民间艺术类主要指的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所创作的民间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劳动人民就地取材的成果。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农耕文化不仅指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物质文化,还包括在农业耕作活动中所渗透出来的农业思想观念、艺术形式等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结晶。



02

农耕文化导向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现状


作为一门较新的课程,研学旅行在中小学的开设比较广泛。


农耕文化导向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必然要以“农耕”为核心,以学生在乡土中的农事实践与体验为基础,从而深入有效地学习、感受农耕文化。


从课程的开设实际与现有的相关研究分析,目前农耕文化导向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存在些许不足。


农耕文化要素凸显不足。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丰富灿烂的农业文明,也有深厚的农事生产、手工技艺等农业生产底蕴。


结合相关研究看,目前大部分中小学进行的农耕文化导向下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缺乏对农耕文化知识的渗透


学生在参加研学后甚至不知道小麦与大米的差别,更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或者“瑞雪兆丰年”等所蕴含的气候变化知识与生产知识。


在过于重视“研学旅行”而忽略“农耕文化”此类本末倒置的情况下,研学旅行的成效可想而知。


 忽略了农耕文化研学旅行中学生的实践价值。


农耕文化研学旅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让学生亲近乡土,感受农业生产活动,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基础。


但实际中,许多学校所开设的农耕文化研学旅行俨然成为了一项旅游活动。


家长给孩子备好吃的、喝的,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处于休闲娱乐的状态,只顾玩乐,完全没有“研学”,更缺乏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实践农事的环节。


如此的研学旅行,学生又怎么可能体验到农耕文化,又如何做到“旅有所研,行有所学”呢。



03

农耕文化导向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策略


1.构建情景式农事研学课程活动。


在农耕文化的导向下,研学旅行课程需要构建情景式的活动,并结合地区的户外实践场所,开展民俗民风体验类的课程,进而发挥劳动育人的作用。


首先,教师可以设置体验性的农耕活动情景,引导学生深入乡村田野中参与农事活动,并学会使用基本的耕作工具。


学校可以调研本地区的农业农田地点,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打造适合的研学基地,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农耕体验活动之中,进而体验农耕的辛苦,感受农耕生活的韵味。


其次,教师可让学生在研学中体验当地土特产的传统加工技艺。


如笔者所在的尤溪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并参与尤溪腊肉、茶叶等各种工艺制作过程。


另外,尤溪有较多的手工技艺以及民间艺术,如造纸、剪纸、泥塑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技艺,进一步体验本地区的民风民俗。


最后,教师可以设置户外生存技能训练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狩猎、采集和农耕的知识,学习现代户外生存技能,掌握基本的户外方向识别、寻找水源等技能。


2.构建心灵感悟式课程。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农耕文化具有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然而,在部分学校的农耕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中,只注重农耕种植技艺的教学,缺乏农耕非物质文化的教育。


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并理解农耕文化背后的价值,教师应在研学活动中融入更多的心灵感悟内涵,渗透一定的审美教育价值。


在尤溪,教师可以将茶艺、陶艺等融入研学课程之中,引导学生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


例如,学生来到茶艺学习场所,耐心听讲解员讲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了解茶的来历、茶的种植以及茶的生产后,应参与到实际的煮茶、烹茶中。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唐代陆羽的《茶经》进行茶的风俗讲解,让学生了解茶叶的种植与制作发展过程,学习茶的饮用特点,使他们体会古人的茶道精神以及茶中所蕴含的儒、释、道文化思想。


又比如说,教师可以设置“时令和节气”方面的研学课程,让学生学习了解二十四节气,学习先辈在传统农事活动中是怎样依据节气进行劳作生产的。


节气文化是宝贵的农耕文化精髓,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规划,在不同时节设置相应的节气研学旅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具体的节气文化,真正了解古人的智慧。


3.让农耕文化研学与学生现代生活相连。


农耕文化导向下的研学课程需要建立在各地的农耕实际情况之上。


如学校进行的农耕文化研学中即以地方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将农耕文化与学生的生活方式相结合,让他们感受现代生活中所蕴含的农耕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农耕研学中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劳动的情感。


首先,在农耕文化研学主题设计时要深挖现代生活中农耕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农耕研学中感受农耕文化的博大。


研学主题的设计来源多样,如前文所述的茶文化学习、农事的二十四节气教学。


这些农事、农时节令文化与学生的现代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差别,如果仅仅进行体验,而没有与现代生活融合,必然会影响研学教学成效。


学校在农耕研学中设计“农牧结合”“农桑结合”“基塘生产”等生态农业模式体验活动,这些活动处处体现了环保、立体农业的特点,不仅让学生对古人农耕种植智慧有了传承,更能了解未来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


其次,在农耕文化研学中升华学生体验,构建新的认知。


研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对农耕文化的认知得到升华,才能切实实现课程设计目标。


如尤溪有很多村落有百年的建村史,街巷、民居、祠堂、坊墙、楼阁、庭园等建筑有着明显的功能布局,既有助于在发生火灾时的分段切割与取水便利,也融入了先民生活中邻里相望、互帮互助的美德。


这对于学生学习为人处世之道有着很大的帮助。


基于此,在农耕研学旅行中教师应对其中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进行介绍,让学生品味文化在现代生活的延续。


综上所述,农耕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以及劳动教育元素,构建具有农耕文化特点的研学旅行课程,并优化课程建设,才能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在研学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深化对农耕文化的认识。


与此同时,各地学校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打造针对本地区特色的实践教学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农耕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作者:颜肇鹏,福建省尤溪县实验小学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