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旅行网
首页 > 研学资讯

“四个三”路径:化解劳动教育“边缘化”难题

2023-12-25

受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劳动教育“边缘化”问题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新的重任,为了解决劳动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辽宁省本溪市形成“四个三”路径,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01

深化“三项改革”,激发劳动教育发展活力


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及学校对劳动教育都能“心中有,手中抓”,努力做到劳动教育进规划进计划进重点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深化劳动教育改革


为切实加强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有机融合,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指明航向、确立目标,本溪市制订了《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同时,积极深化新中考改革,编制《本溪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劳动教育考试实施方案》,为高质量推进劳动教育提供政策保障。


深化教研体制改革


为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打破教研、学段、学科壁垒,市教师进修学院成立了综合教研部,将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归口管理,让劳动教育开展有了统一指挥部门。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为强化有效备课、有效教学、有效作业研究,本溪市编制了《中小学劳动学科作业设计指导意见》,举办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优质课评比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学科课程设置及中考改革推进情况专项调研,不断提高劳动教师对劳动课的重视程度和业务水平。



02

把握“三种关系”,领会劳动教育发展本真


从传统的劳技课到现在的劳动教育,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在教育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理顺劳动教育三种关系。


把握“一育”与“一课”的关系,防止窄化


劳动教育是一育,不只是一课,既要开好劳动教育专门课程,也要实现全学科渗透。市教育学院以教育集团为单位开展教研进校集体教研活动,帮助学校认识劳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避免单一和机械的技能主义劳动课程观,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


把握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关系,防止走偏


既要防止坐在教室里讲劳动,也要防止只有劳动没有教育。为此,本溪市编写了《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指导学校针对实际及特点建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通过研训活动、经验分享等选典型、树榜样、传经验,打造区域内可学习、可复制的特色样本。


把握劳动教育规定要求与实施能力的关系,防止低效


既要明确劳动教育的规定和要求,也要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能力。为此,本溪市开展劳动教师专业现状调查,建立教师资源数据库,围绕专业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构建劳动教师核心素养提升计划,指导教师理解劳动课程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努力提高劳动课程实施水平。




03

做好“三个加强”,夯实劳动教育发展基础


坚持高位推动,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真正落地、落实、落细。本溪市通过高效的研训工作,让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加强课程标准培训


统一制订新方案、新课标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系统规划系列培训。培训包括自主研修、通识培训和实践提升三部分,如今已进行到实践提升部分的劳动项目主题设计展示阶段。市教育学院同步整理优质设计成果,精心打造市级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库。


加强学科教学研究


围绕解决全市劳动实践教育改革重点、热点问题,本溪市统筹规划,以劳动教育课题研究为引领,强化教研教学成果意识,助推劳动教育内涵式发展


加强劳动实践活动


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社会可利用资源,本溪市开发形式多样的劳技类主题活动,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如设立劳动节、劳动周等,同时尝试开展劳模进校园、“我是劳动小能手”短视频展示等活动。



04

开展“三大创建”,提升劳动教育发展水平


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持续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我们不断完善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抓好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教研核心团队的创建,鼓励各中小学充分挖掘社会劳动教育资源,让学生体验更完善的劳动教育过程。


创建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本溪市编制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校评估细则》,确定第一批市级劳动教育示范校6所、劳动教育先进校15所,将其作为市级劳动教育达标学校方阵,扎实推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创建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单元以学生体验劳动过程为要求,创建以本溪市博物馆、本溪煤铁工业遗址博览园等社会资源为依托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通过“融合育人”联席会议不断创设覆盖包含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三类劳动,学段进阶安排校外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创建劳动教研核心团队


为形成教学教研合力、健全三级教研体系,本溪市成立了全学段劳动教育教研核心团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团队“传、帮、带”作用,引领全市劳动教师队伍素质正向提升。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政策解读

扫码关注
研学旅行网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华夏新锐(北京)教育科技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31541号-1

总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院东楼

运营中心:山东省济南市青年东路18号山东广电产业大厦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