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青海金银滩草原,绿浪接天,花海遍野。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生机盎然的土地,曾在地图上消失36年。这里是中国“两弹一星”精神的诞生地之一——“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代号“221基地”,静卧于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西海镇。
如今,这里变身炙手可热的“红色学堂”,成为备受追捧的研学“热宠”,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人前来探寻那段尘封的历史。近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探访基地。正值暑期,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开展红色研学之旅。
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和原“221基地”各旧址陈列展厅,泛黄的实验手稿、历尽沧桑的仪器设备、定格历史瞬间的黑白照片,构建出时光隧道,将参观者带回那段用热血与忠诚书写的峥嵘岁月。
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距离西宁市不远,水源丰富,地势平坦,交通相对发达,且人烟稀少,周围还有高山屏障,金银滩草原被选为为核武器研制基地。1958年,迎来一批由科学家、建筑工人、解放军等组成的特殊建设队伍。由此,这片土地从公开地图上被抹去,“221基地”在此悄然扎根。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句书写在基地一分厂旧址斑驳墙上的标语,如今依旧清晰可见。基地一分厂的厂区,还有不少类似的标语,虽然褪了色,但还闪着光。
在高寒缺氧的草原上,帐篷与土坯房组成临时家园,青稞面与野菜成为日常口粮,断粮的困境不时出现。在这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科学家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筑起中国核工业的基石。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惊天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成就的背后,“221基地”功不可没。“两弹”的成功研制,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21基地”也因此成为中国核工业发展的里程碑,见证了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核力量崛起之路。
1987年,完成历史使命的“221基地”开始战略撤离。1995年,经国家验收正式退役。2001年,基地旧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当地政府开始对“221基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将其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
通过开辟旅游景区、党性教育研学点、基层组织共享阵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廉洁文化阵地等方式,“221基地”原有的18个厂区旧址得到不同程度的活化利用。
记者探访基地一分厂旧址看到,基地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包括生产车间、专家楼等,这些都成为了鲜活的历史教材。从基地旧址中,游客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当年核武器研制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基地内的原子城纪念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模型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221基地”的发展历史、“两弹”研制过程以及“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研学旅行的兴起,“221基地”凭借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成为了热门研学点。每年都有大量中小学生、大学生以及企事业单位员工来到这里开展研学活动。数据显示,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累计接待游客446万人次,年均参观人数稳定在30万人以上;一分厂陈列展示项目自2023年8月试运行以来,累计接待红色研学旅游10万人次、党性教育5.3万人次。
走进当年科学家们工作的实验室,仿佛能看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身影;站在一件件文物和模型前,似乎能感受到那震撼人心的爆炸瞬间;看着《人民日报》当年的号外,眼前浮现出那激动欢呼的兴奋雀跃。
从地图上的空白到研学版图上的热点,“221基地”的蜕变,是一部浓缩的精神传承史。当孩子们抚摸着前辈们用过的仪器,当青年人在“两弹一星”精神墙前驻足瞻仰,这片土地正在续写新的故事——用历史的温度,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