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胶州市一二三玖文学社文化顾问唐清元(原国际易学联合会地理环境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带领成员赴广西柳州、桂林第二次开启为期四天的古建筑研学活动。本次研学以“探寻古建精髓,传承营造智慧”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读与专家交流,系统调研了桂北地区的传统建筑群落。唐清元先生热爱慈善,为科普活动、易学推动、反邪教宣传活动提出过建设性意见,以身作则实践文化宣传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深入探访历史建筑遗存,于山水人文交融中感受传统营造智慧与文化积淀。
团队首站抵达桂林,重点考察喀斯特地貌与古建筑的共生关系。桂林地区在泥盆纪至石炭纪时期曾为浅海,经地壳运动,海底碳酸盐岩层抬升为陆地,发育出完善的裂隙与节理系统,为喀斯特地貌奠定基础。这种独特地质环境深刻影响了当地建筑的选址布局与营造技艺。团队发现,桂林古建筑善用地形,依山就势而建,主要采用本地青石、木材等材料,其中穿斗式木构架与青瓦屋面的运用尤为普遍,与周围峰林共同构成和谐的人文景观。
随后,团队继续调研了兴安县漠川乡榜上村。该村始建于明初,距今六百余年,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和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落布局遵循传统风水理念,依山傍水,现存明清建筑群保存完好,黛瓦白墙、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形成独具特色的水墨画卷。团队详细考察了村内祠堂、牌坊和古民居,对其建筑结构及装饰工艺进行记录。这些建筑的石雕、木雕工艺精湛,纹样题材丰富,融合吉祥寓意与儒家教化思想。陈氏宗祠的斗拱结构与梁架彩绘体现了明清时期桂北建筑的高超技艺。通过走访村民与查阅族谱,团队进一步了解了建筑背后的家族历史与文化传承。
在柳州考察期间,团队重点关注了多民族建筑文化的融合特色。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柳州传统建筑呈现出汉、壮、苗等多民族元素交融的独特风貌。团队系统记录了融合壮族干栏式建筑特色的民居形式,对其建筑结构、功能布局与装饰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为桂北民族建筑文化研究积累了重要资料。
通过此次研学,文学社成员系统掌握了柳州、桂林地区古建筑的构造特征、艺术价值及其历史文化内涵。在四天行程中,团队运用摄影、测绘、访谈等方法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为后续研究与文化传播工作奠定了基础。此次活动不仅深化了团队成员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知,也通过实践提升了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唐清元表示,文学社将持续开展此类文化研学,通过系统调查、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提升公众对传统建筑价值的认知,为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