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做了一个实验。他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问他的同学是什么。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异口同声的说是一个圆圈;极个别同学似乎考虑问题更加周全,回答是一个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的圈....但当他在地面画了一个同样的圆圈,问刚入学的孩子时,孩子们的回答是太阳,眼睛,西瓜等等,而不仅仅是一个在地面上画的圆圈....”
中国孩子想象力危机的表现:
在中国,两岁背唐诗、三岁弹钢琴、四岁能歌善舞的孩子比比皆是,这些在国外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却早已在中国司空见惯。中国父母总是希望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小神童”,在小小的年纪就能出口成章,身手不凡。
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但是孩子们为此付出的是沉重的代价。调查同时显示,中国的中学生在学校用来做数学题的时间是每周307分钟,而其他国家孩子学数学的时间仅为217分钟。中国学生回家后还要花4个多小时的时间对付数学题,而其他国家孩子在家里学数学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令人痛心的是,中国学生为这个“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强大的计算能力是以孩子们的创造力为代价换取的。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另外,“2001年全球重要科学发现100项”中,中国“三项科学新发现榜上有名”,其中两项是与美国合作完成;美国的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得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一倍,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了得,想象力却是大大缺乏。
中国孩子想象力危机的原因:
据2005年的调查显示,54.7%的中小学生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博士学位,83.6%的中学生的父母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这两个数据可以清晰地说明今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状况,也违反了学习的规律,因为中国的高校扩招到现在,同龄人能够进入高校的比例也不过20%左右。1999年和2005年的两次调查还证明,全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的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并且在继续恶化。是什么造成的原因呢——灌输式教育。
一、何谓灌输
灌输就是某些教师把知识当作文字符号,生吞活剥般地灌入受教育者的大脑,不妨称其为灌,或者,把别人的,书上的知识,如同搬运工一般,自己也没弄明白,便简单生硬地植入受教育者的大脑,不妨称其为输,因此,接受者在无法理解和没有能力处理情况下,只能把有用或无用的知识,统统视作一堆符号,堆积存储在大脑中,这类教与学的方法,我们将其称作灌输式教学。
灌输并非绝对,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人们往往不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灌输的现象,有的还很严重,需要自觉去发现它。
以下情况,容易不同程度产生灌输的问题。
1、超出学生的基础,学生不能理解,结果只能记忆,只能记住一堆文字符号。
2、只讲结论,不分析背景,不分析得出结论的分析过程和方法。有多种结论或观点,不提供比较,不让学生独立思考,凭教师自己的主观倾向,强加给学生。
3、只按教材宣读,不提供不同观点的资料或参考书。
4.对实证类思维的课程,不安排必须的实验,调查,没有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通过调查,探索符合实际的结论。
5.对于逻辑思维类的课程,只给结论,不提供严格的逻辑证明,不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没有充分的练习。
6.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不做综合练习,不做大作业,结果不能完全摆脱灌输。
二、灌输产生的原因
在教育中普遍存在灌输现象,是长期逐渐形成的,主要原因表现在:
1.理念问题
不少教师缺乏师生平等的理念,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以为讲得越多,学生得到越多,不明白在讲授知识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去学会获得知识,如何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而这比讲授知识更重要。
真正掌握知识,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师生互动,如何进行讨论,如何鼓励质疑,都是教师必须建立的重要教学理念,并且要贯彻到教学活动中。
2.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之所以产生灌输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教师自身对内容理解不深,一些教师也只是学教材,讲教材,自身课外阅读量也很少,没有参加足够的与课程有关的科研或学术活动,知识掌握不深,知识面也不宽。
3.不了解学生,脱离学生现有基础
一些教师备课只备教材,不了解学生实际基础,不了解学生的特点,只按教材平铺直叙,把内容讲完拉倒,一旦遇到学生困难,埋怨学生,并且降低要求,从简了事,致使为后继课程埋下更大的危机。
4.教学浮澡
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对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化上社会活动上,化在兼职兼薪上,本来可以上好的课,采取应付的态度,匆匆备课,草草上课,最简单的方法,便是照着教材满堂灌。
5.长期积累
一代又一代,弱化了备课,减少了自身对课程的研究,读有关资料少,慢慢地陷入了最易的满堂灌,管他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只要把课上好就行了。
一个年轻人,如果自己在大学接受了灌输式教学,他们习惯了,有的根本不知道还有别的教学方法,因此当他们走上课堂,如同他们的教师一般,备课备教材,讲课讲教材,考试考教材,也只追求课堂上板书写得整齐,语言表达清楚,从头讲到底,本能地陷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一代传一代,一代胜一代,到了日益难改变的地步。
如何解决中国孩子想象力的缺失?
在美国,学校的课堂上对孩子从不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
所以为了解决灌输式教学就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尽量让学生有更多自学的机会,讨论的机会,创作的机会,必须培养出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为此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倡导学校、家长注重孩子的主动实践。鼓励学校、学生走出校门,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帮助孩子亲身接触自然、社会、历史和文化,让他们在集体旅行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养成团队意识,不断地锻炼各方面的技能。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
文章内容来源于河南省研学旅行综合服务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合作加盟
wanboshi365
全国咨询热线
18611570377 010-57166767